嘉人
收藏本版 |订阅 | 回收站
搜索
嘉人美妆精英学院 达人馆 潮流速递 《无声告白》作者伍绮诗国外媒体采访
查看: 249|回复: 7
go

《无声告白》作者伍绮诗国外媒体采访 [!copy_link!]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28 00:5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人作家掠影:伍绮诗(via Goodreads)

Q:这部小说是怎么来的?

A:这个故事有一部分来自我丈夫告诉我的一则轶事:他小的时候,有个同学把自己的妹妹推进了湖里。她最后得救了,但“女孩落进水里”这个意象我一直都忘不了。我开始思考:她掉到水里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她和哥哥的关系是怎样的——落水前和落水后?如果她没有被救上来,她的家庭会发生什么事?

随着小说的酝酿,故事演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女主人公比她的原型年龄更大,她的家庭充满各种秘密,家庭成员活在痛苦之中。下笔的时候,每当故事和人物的发展给我带来惊喜,我一般都能意识到,他们就好像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一样。过去总是在塑造现在,所以,父母的故事和挣扎——由他们的性别角色、种族和成长经历引起——开始与莉迪亚的人生纠缠在一起。她哥哥和妹妹对她的复杂感情变得更加清晰。而且,还有个不时出现的邻居家的男孩,他似乎对莉迪亚一家存有奇怪的敌意——也不乏奇怪的兴趣。我跟随这些情节的发展,观察它们如何全部连接到一起。

Q:20世纪70年代的小城镇生活,你为什么要让一个混血家庭的故事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A:我最初的想法是设定在波士顿,我在那里读的大学,现在又住在那里,但我很快意识到,必须选一个比较小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混血家庭才会显得扎眼。而且,20世纪70年代,困扰李家的所有问题也是最尖锐的,那时候没有太多混血家庭,亚裔美国人也比现在少。玛丽琳从医的职业理想一直难以实现,而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那个时代的母亲一定会非常感慨,因为她们的女儿将拥有她们自己永远无法遇到的机会。

Q:李家的三个孩子各自拥有不同的秘密,父母对他们的关注也各有区别。是什么促使你在这部小说中探索家庭的秘密?

A:秘密本身就引人入胜:餐馆里,谁没有尝试偷听过邻桌的窃窃私语?在一个家庭中,秘密具备额外的重量。这个故事吸引我的地方是,可以思考身为家庭成员永远不会回答的那些问题是什么,以及我们经常想要如何重现——或者说重新构想——那些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当你失去某个人,尤其是突然或者在复杂的情况下失去,你或许马上会去想自己是否错过了什么、它们是否可能扭转现状。

Q:接下来你想写些什么?

A:我总会写点短篇小说,此外,我已经开始了另一部长篇,现在我不希望过多谈论这本新书,它的背景设置在我的家乡——俄亥俄州夏克海茨,属于克利夫兰郊区。对孩子而言,夏克海茨是个可爱的成长地,以不同种族混居闻名——但这里也非常重视外表,而且仍然存在阶级、种族和特权问题。新书的故事情节将和我的第一部小说完全不同,但两本书的主题之间绝对存在前后承接的关系。

混血家庭悲剧里的“无声告白”(via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Q:关于小说中父亲的成长背景。

A:詹姆斯是加州长大的第二代移民,他和英文并不流利的父母迁居美国中部,父母在那里的一所寄宿学校工作。詹姆斯是这所学校里唯一的亚裔学生,总感觉自己是局外人,他试图融入环境却遭遇失败。后来,他去哈佛读书,却有一种错位感——这种感觉给他烙下永久的伤痕。

Q:关于小说中母亲的“局外人”经验。

A:玛丽琳从小热爱科学,她一直希望学医,成为医生。20世纪50年代,尽管她上了大学,这个梦想在当时却很难实现。结果,她邂逅了詹姆斯,与他相恋、怀孕、结婚,放弃了事业。她一直没能回到她想要的生活中去。

所以,她比詹姆斯想象中更加理解局外人的处境,明白别人先入为主地认为你“应该做什么”“必须是什么样子”给你带来的感觉。我认为他们彼此误解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这些话题是非常难以讨论的。你知道,“我感到非常孤独”这种话很难说出口,真的难以启齿。

Q:伍绮诗的父母:香港移民在美国。

A:我的父母对这类问题的看法是:“你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你的种族”。我觉得他们十分清楚我们属于异类这个事实,人们会根据我的行为假定我的整个族群是怎样的。因此,父母自然会想“你需要在学校好好表现,否则别人可能对中国人有不好的看法”,或者,“你应该待人和善,否则别人会觉得中国人粗鲁。”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挺蠢,但成见就是这样形成的。

Q:关于种族:亚裔美国人如何融入美国大环境。

A:我认为,在美国,种族话题往往以黑人和白人的矛盾为主……仿佛它是一个二元方程,事实上不仅有黑人和白人,而且各个种族是互相交融的。除了种族之外,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来定义自己的身份。我认为,随着跨种族婚姻的增加,我们对所有这些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楚,可能会以更复杂的方式谈论种族问题。

Q:虚构的李家如果生活在今天,而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情况会是怎样的?

A:我想,他们的处境会稍微轻松一些。我们已经见到很多亚裔(出现在流行文化中)……我们知道,亚洲人不止一种。而且,我觉得跨种族婚姻现在更具有了一点普遍性,但这些因素并不一定会完全改变小说的基调。

而且,为这本书做研究的时候,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接受度也让我惊讶。比如,自1958年起,盖洛普每年都会进行对跨种族婚姻态度的调查,1997年,调查结果首次显示大部分美国人赞同跨种族婚姻。这个事实对我来说非常惊人,因为1997年之前大多数人不赞成跨种族婚姻。2001年也进行过美国人对亚裔人口的态度的研究,结果发现68%的人对亚裔美国人有比较消极或非常消极的看法,2001年大多数美国人还有这样的态度,再次令我震惊。

所以,我想,假如李家生活在今天,在很多方面生活会更轻松,但与此同时,我认为要在美国实现真正的文化理解,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文坛新星:伍绮诗(via ONE STORY)

Q: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得知《无声告白》将由企鹅出版社出版的?你是怎么庆祝此事的?

A:我的幸运令人难以置信。这本书被拿去竞拍,所以,当有出版商投标,我会得到通知。经纪人打电话告诉我企鹅出版社中标的时候,我恰好在家。我很想告诉你,当时我就冲了出去,并且庆祝了一整夜,但实际上,我只是挂掉电话,然后跑到幼儿园接儿子了(而且去得有点晚!)。老实说,家里有个小孩有助于我在那个疯狂的时期保持冷静。我知道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但眼前还有个两岁的小家伙需要喂饭和哄着睡觉——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你脚踏实地的。短时间内我也找不到保姆,所以,我和丈夫就只是叫了外卖,晚上吃了蛋糕。还是挺令人兴奋的,不是吗?

Q:《无声告白》的第一句话是:“莉迪亚死了。”你是怎么决定这样开头的?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

A:最后一稿的时候,开头这句话才定下来,前面的几版草稿都是这样开头的:“他们一开始不知道莉迪亚去了哪里”——调子完全不同,一个是揭示真相,另一个隐瞒真相。但我觉得,读者一上来就需要真相。否则,重点会变成莉迪亚是死是活,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是小说的重点。我喜欢直率的开头,有种一下子摊牌的感觉。

故事是有根源的,来自我丈夫讲的一则轶事:小时候,他认识的一个男孩把自己的妹妹推进湖里了,她得救了,但我一直在想她掉进水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她和哥哥的关系是怎样的(落水前和落水后)、如果她没有被救上来,她的家庭会发生什么事。故事最终演变出完全不同的情节,在小说中,莉迪亚是个青少年,但首先一切都始于一个女孩落入深水中的意象。

Q: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是三个孩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内森、莉迪亚和汉娜。莉迪亚是父母的宠儿,但似乎内森和汉娜不仅接受了这个事实,还因此活得很好,他们仿佛是感激莉迪亚承担了父母的所有期望。三个孩子中你最喜欢谁?其中的某个是否有你自己的影子?

A:我十分同情莉迪亚,因为我也曾是十几岁的女孩;内斯的科学头脑取材于我,还有他对太空的迷恋,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但我对汉娜情有独钟。和她一样,我是最小的孩子(比前面的孩子小很多),我花了很多时间倾听别人的谈话,努力将比我年长者的生活从话语中拼凑出来。我收集别人不要的东西,但它们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几乎是一种用来崇拜的图腾。说实话,我现在还这么干。小时候,我就爱找个舒适的角落藏起来——桌子底下、窗帘后面的窗台上、壁橱里。我觉得,汉娜可能最符合我的性格。

Q:在这本书中,我们透过不同家庭成员的视角跳跃看待莉迪亚的去世,这种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无缝视角转换令我惊叹,中间还穿插着倒叙。哪个视角/故事线你写起来最愉快?哪一个最难写?

A:我很喜欢写玛丽琳和詹姆斯见面的章节——爱情故事使人愉快——还有1966年莉迪亚和内斯小时候的部分。研究如何用细节充实这些虚构的世界给我带来纯粹的喜悦,比如看双子座九号火箭发射的新闻报道、读老菜谱(玛丽琳的烹饪书原型是我妈妈自己的贝蒂克罗克烹饪书)。最难写的部分,对我来说,是玛丽琳和詹姆斯应对女儿的死亡的章节——在我儿子出生之后变得更难了。描写父母失去孩子,在情感上变得非常棘手,我几乎完全代入了:有时我会直接放下笔,溜进儿子的房间,只为了看一会儿他睡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鲜花鲜花 鸡蛋鸡蛋
2#
发表于 2015-10-29 08:42:37 | 只看该作者



   交流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10-29 20:12:3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太爱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10-30 01:01:19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东西,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0-30 13:03:5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0-31 05:15:47 | 只看该作者
好帖,有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1-8 04:10:40 | 只看该作者
我见过的最好的帖子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嘉人网

GMT+8, 2025-7-19 20:07 , Processed in 0.02726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