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人
收藏本版 |订阅 | 回收站
搜索
嘉人美妆精英学院 达人馆 潮流速递 道破阳明心学天机的四句话
查看: 166|回复: 0
go

道破阳明心学天机的四句话 [!copy_link!]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13 20:2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阳明,因心学而闻名于世。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浙江余姚人。
日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自称“一生伏首拜阳明”,我国洋务运动的创始人物曾国潘所领导的湘军,更是人人都阅读王守仁的著作,可见他影响力之大。
据记载,王守仁年轻之时即向往做一名圣人而挨父亲的训斥,后来因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而多日“格竹”,被人视为痴人。
但就这样一个人,在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竟然平定了宁王之乱。在其年老之时,两广地区少数民族不老实,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委任其为左都御史前往平叛。令人想不到的是,守仁先生还未到两广,头领即率众投降,因为他太历害了!
就是现今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也在作品中称王守仁在军中练武(运气),而长啸,军中皆惊。可谓文武全才了。
他怎么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呢?归根结底,是他的哲学根基,哲学研究好了,就对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就能采取正确的手段和方法达到成功的目标。
      王守仁的哲学,后来被哲学界称为“心学”。嘉靖六年五月,王守仁抱病奉命去两广平叛,在天泉桥上,对其弟子钱德洪和王畿两人传下了“心学四诀”。是时,天地寂静,微风轻拂,守仁长袖飘飘,弟子躬身肃立。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是为心学四诀。
     因其用语过于原则笼统,以致后来心学流派众多,认识不一,学者们对此认识颇不一致。
  
     
   
    这四句话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

  1、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阳明的世界观

王阳明说过这样的话:“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我们于此可以知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
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2、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阳明心学的人生观

人人皆有良知,为何有人会流芳千古,有人则遗臭万年?为何有人出类拔萃,有人却碌碌无为?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恶人?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人生观出了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
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3、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动闪现,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
比如得到一笔确凿的不义之财,我们最先出现的是对这份不义之财的是非评价,而不是行为、情绪和生理上的反应,这个是非评价就是良知。它先天而来,自动自发,不受你控制。
通俗而言就是,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又不是道德?
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几乎无以复加,他说:“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他又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他还说,“良知学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
这些对良知的赞美之词大有“良知在手,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无所不能吗?



4、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实践心学的方法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们的困惑。他问:“用功,觉得此心异常强大,甚至想着如果我们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烦躁。”
王阳明针对此症,对陆澄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我们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喜怒哀乐是人情,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练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鲜花鲜花 鸡蛋鸡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嘉人网

GMT+8, 2025-7-18 19:56 , Processed in 0.02726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