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伦勃朗与他的《流浪的农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9 21:4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是十七世纪荷兰伟大的画家,十七世纪是属于绘画史中的巴洛克时期。他的绘画风格受到巴洛克元素的影响,其现实主义的特征与卡拉瓦乔一脉相承,但就人性精神层面的表现上,伦勃朗比卡拉瓦乔走得更深。1642年之前他的艺术成就倍受关注,但他不断挖掘人性深度的艺术追求又使他丧失了原有的一切成功。虽然如此,伦勃朗仍以超然的客观态度评判着自己和生活真实,通过艺术来表现他对人类心灵的洞察与感悟。
伦勃朗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二千多件作品,其中油画作品约六百件,素描作品一千多件,以及三百件版画作品。他的艺术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看他的思想历程与绘画作品的关系以及现实主义特征在作品中的体现。
首先,1620年-1631年的成长期。伦勃朗15岁拜师学艺,他先从师于当地的一位画师,从老师那里学会了素描,版画及油画的基本技巧。满师后,父亲又送他去阿姆斯特丹跟随当地最有名的历史画师彼得·拉斯特曼学习了一年多时间。在绘画技法上,从拉斯特曼那里,伦勃朗学到了源于卡拉瓦乔的表现光线的方式———即“地窖式”的光线,不过伦勃朗运用明暗对比造成的光影效果在视觉上显得更为强烈,更具精神性,并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他本能地触及到了一种比卡拉瓦乔所懂得的还要深刻的人性。
1631-1642年,这是伦勃朗艺术的成熟期。荷兰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对现实主义绘画:如严肃的团体群体画像和表现劳动生活的作品,要求十分迫切,伦勃朗在处理群体肖像时明显比其他同行强。虽然他在莱顿以描绘普通人、老者等穷苦沧桑面容来表现生活真实,
到了首都,如今不得不面对一般顾客提出的要求———即画美丽衣饰及形似的肖像,然而他对新的形势适应得很好。在面对顾客要求的同时,从艺术生涯开始就喜欢塑造肖像的伦勃朗仍然不忘揭示被画人的禀性、埋藏在心底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闪而过的心绪,
1642年—1669年,他进入了转型期与晚年期(相对而言),其中1649年—1669年是最困顿的时期。《流浪的农民家庭》就是这个时期,伦勃朗在1652年创作的蚀刻版画。《流浪的农民家庭》描绘了贫苦的农民一家流浪的情景,一个农民牵着自己的孩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的身后还跟着一名流浪妇女。伦勃朗对于人物的刻画相当细致,他曾经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流浪者,去体会流浪者的表现面孔,褴褛的衣服,皱巴巴的步态,去感受这些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在感受着社会疏远的期间,他并不是作为一个观众去描绘这幅《流浪的农民家庭》,而是利用线条和光线的代入感,赋予了流浪者的真实情感和个性化的面孔。在他的笔下,《流浪的农民家庭》中每一个人物等都呈现出鲜明的特征,都拥有了自己的个性。简洁地勾画下,一副生动的画作油然而生,这一家的人姿态和特征,都被伦勃朗描绘的相当细腻。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鲜花鲜花 鸡蛋鸡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