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起中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号脉。号脉被人们赋予更多地神秘色彩,比如说某个老中医不闻不问,全凭诊脉,判病若神。那么中医的脉是什么?怎样号脉?号脉对诊病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本人愿尽自己所学,粗以阐述,与大家交流,共同学习,若能予以解惑则不胜欣慰。
中医四小经典之一的《濒湖脉诀》中言:"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资始于肾,资生于胃。"此义即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是气血运行的先决条件,并且血液的运行与呼吸密切相关。从中医系统构成看,脉在体内与心相配合,在体外遍布皮肤肌肉。先天之本-肾是脉象状况的始动力,但不是唯一因素,脉象还依靠后天脾胃源源不断的滋生。那么中医怎么能够从脉象就能够知道脏腑的病变呢?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这桡动脉上有着怎样的玄机。《素问五脏别论》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 ,以养五脏气。气口即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气口即解剖上的桡动脉,这就是号脉知全身疾病的理论基础,此即全息理论在中医学上的应用之一。
第二个问题就是怎样号脉呢?我先介绍一下古中医学中曾经有三种号脉方式:人迎候胃气,寸口候十二经,趺阳候胃气,即"三部九候"法。顺便解释一下,人迎即颈动脉,寸口即桡动脉,趺阳即足背动脉。后来由于封建礼教的制约,号人迎和趺阳脉逐渐失传,成为绝学。此外,影视作品还有名医悬丝诊脉,本人认为其实用价值不大。下面谈谈号脉时间,《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隐身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可诊有过之脉。"号脉以晨起最好,但实际操作很难,一般以上午八、九点为最佳时间。又曰:"持脉有道,虚静为宝。"号脉前病人最好休息五分钟,号脉时大夫、病人最好都不说话,此即虚静为宝也。号脉的内容颇为繁琐,在此仅作简单叙述。号脉不仅号脉的搏动频率、脉位、脉力等,最重要的是看看脉的"胃神根"如何?脉象虽有二十八种,而常见不过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八种最为重要。一般而言,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虚脉主虚,实脉主实,滑脉主痰 (在女性亦主怀孕),涩脉主瘀血。
谈了这么多,号脉对诊病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灵枢经脉》篇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然而,清代名医王清任又说:"以脉断生死易,知病难",这两种说法看似不太统一。其实中医就是见仁见智-有人重视问,有人重视望,有人重视舌,有人重视脉。本人毕业即出门诊,真是举步维艰,常常是老病人考验小郎中,自己不得不靠号脉诊病,以求得患者认可,故在诊脉上积累了点滴经验。我的观点是号脉可以知人之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但很难知道你是肾病综合征还是心肌桥?号脉不是万能的,不仅要四诊合参,还要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中医药事业。
学脉容易诊脉难。即使把一部《濒湖脉诀》倒背如流,未必能在临床中把好脉,难怪古人说"胸中了了,指下难名"。持脉有道疑是仙。一个卓越的中医大家在诊脉上必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如北京的赵绍琴就是这样,其整理的《文魁脉学》非常有价值,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还有《萧通吾脉诀及脉案》也非常好。"故妄言之故听之,豆架瓜棚雨如丝",说了这么多,就先说到这儿吧,也不知对大家有没有帮助,若有兴趣可以共同探讨,欢迎批评指正。
海港医院曹信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