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接你回家:一对战友的生死约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7 13:0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07-27 11:23:42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跟贴 6 条 手机看新闻
在周围人眼里,老兵郭益民是个实在的人,甚至有些迂腐。为了30年前战场上的一句约定,他跑了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数个省市,花费了数万元,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到当年牺牲的战友的遗骸,并带他回家。

李有良不记得参战时哥哥是否有家信寄回来,他仅在后来整理遗物时看到哥哥的日记。上面有一句话让李有良印象深刻:宁愿往前一步死,绝不退后一步生

《望东方周刊》记者周范才 | 河南许昌、济源报道

在周围人眼里,老兵郭益民是个实在的人,甚至有些迂腐。为了30年前战场上的一句约定,他跑了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数个省市,花费了数万元,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到当年牺牲的战友的遗骸,并带他回家。

等你回家

3月中旬,郭益民又一次从广西宁明县回到河南许昌,怀里揣着的是一撮干草、一捧黄土。这是他自2009年开始前后多次前往广西中越边境寻访的结果。通过当地边民的帮助,郭益民从位于国境线的另一边获得了这些与烈士李保良有关的东西。

“我目前只能做到这些了。”郭益民非常失落,原本他打算找到李保良的遗骸,然后遵照生前两人的承诺,“带他回家。”

通过一年多的寻访,郭益民愈加坚定地认为,他的老乡加战友李保良的遗体当年因为战争的缘故遗留在了越南。

“602高地的山坡下方,公路旁。”郭益民说他已经确定了遗骸的位置,而且是“百分之百的肯定”。然而,随着近年中越两国关系的改善、边贸的加强,当年的战争前哨已经有了诸多的变化。

郭益民也通过向边民打听得知,当年的602高地附近越南百姓已经盖起了房子,开垦了不少田地,当年烈士最后长眠的地方是否还能找到烈士的遗骸,他也有了更多的担心。

为了迎接烈士遗骸回家,郭益民早已经做足了准备。

他找到30年前李保良留下的惟一的一张寸照,放大,镶上黑框,端端正正地摆在他在许昌的出租屋内。出租屋只有三四平米方,仅仅放得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案板。

遗像前摆着香炉,每次进门或者外出,郭益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抽出三支香恭恭敬敬地点燃、插上,然后默默地念上几句:兄弟,跟我回家。

前不久从广西边境带回来黄土和干草后,郭益民用一块崭新的黄布将其层层包裹好摆放在遗像前,上面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案板下的角落里放着一口铝合金制成的大箱子,据郭益民介绍,这也是为了盛放烈士遗骸准备的。不久前,因为嫌大,郭益民又去寿衣店专门定制了一个小的骨灰盒。

甚至为了将来比对遗骸,郭益民还特意跑到烈士李保良家里,找到其弟李有良索取了数根头发。

然而,骨灰盒何时能用上,郭益民并没有底。

生死约定

比李保良年长两岁的郭益民出生在许昌。1970年8月,郭益民到河南济源成了一名知青。

当了8年知青后,郭益民应征入伍,和同时入伍的李保良分在了同一连队,两人很快结识。1979年1月4日,郭益民、李保良随部队开赴广西前线。郭益民迄今还记得当年部队番号:383团3营机枪连。李保良在一排一班,郭益民在二排六班。两人在连队的位置都一样:重机枪副射手。

抵达广西后,部队迅即开始了战前训练。郭益民记得,训练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每天清晨五六点起床,先拉练五六十公里后方才吃早饭,其后是高强度的投弹、刺杀训练。

训练间隙,郭益民发现一共有7名来自济源的战友。其中,郭益民和李保良接触最多,“天天吃饭几乎都在一起。”那时的李保良寡言少语,只有和郭益民在一起时两人用方言才会聊得更多。

其时,郭益民已经感受到了紧张的战场气氛,枪炮声近在咫尺,“有一天大概中午12点,我们俩躺在河边的一个稻草垛上休息,李保良跟我说心里很紧张,‘咱也没打过仗啊,也就在电影里看过’。”

训练结束后,两人所在的机枪连分拆到了各个步兵连,郭益民和李保良分属了不同连队,两人见面才减少淘宝特卖瘦脸护手霜排行榜天然染发剂比较什么滋润最好有效哪种男士香水好

两人又一次见面是在1979年3月1日。郭益民记得很清楚,这天早上八九点钟,领取干粮的时候,他和李保良遇见了。两位久违的老乡聚在一起聊天,身旁不时有伤员从前方抬下,路旁堆着的绷带有一人高。

“我要是死了,你要把我弄回家去。”两人做出了一个“生死约定”,郭益民记得当时两人的语气“非常平静”。

10天后的3月11日入夜,在掩护主力撤离战场时,李保良牺牲,年仅19岁。

不当英雄不回家

李保良生前是济源市郊的轵城镇西留养村人。境内太行山、王屋山巍然屹立,正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

在弟弟李有良的眼里,他的哥哥性格坚韧,“不当英雄不回家。”在李家人的口耳相传中,当年李保良就是喊着这一句话应征入伍了。

“老一辈人提起他都赞叹。”李有良对其亲兄弟的了解并不比村里一般人多,“言语不多、好强、为人实诚。”这是李有良从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那里所能获知的关于哥哥的全部。

李保良有一个庞大的家庭,兄弟姐妹一共7个。李保良在家中排行第五,上边是四个姐姐,李有良排行第六,老七是妹妹。

在李保良三姐的印象中,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李家在全大队是很风光的,“我父亲是大队书记,二姐是民兵连长。”

她还记得,当年大队有很多外地下来插队的知青,长相帅气、为人老实的少年李保良很快就和这些人打成一片,尤其是一女知青和他走得很近,“他要没去当兵两人肯定相好了。”

然而,风光中始终带着穷苦的灰色。在李保良最小的妹妹出生后不久,母亲去世。这一年,李保良6岁,李有良3岁。无法,李家只好把七妹送给别人抚养,最大也不过15岁的三个姐姐开始承担起照看幼弟的责任。

1978年12月,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8岁的李保良在济源市应征入伍。一个月后,李保良随部队开赴广西。

李有良记得,入伍那天是他亲自送哥哥到了大队,然后当民兵的姐姐送完了后一程。“他很积极的。”在李有良记忆中,当兵是哥哥一直的梦想。他记得,离家之前,李保良特意找姐夫借了一套旧军装拍了张一寸照片留给家里作纪念。

李保良从此杳无音讯。近两年后,李家人方才打听得知李保良已经捐躯报国的消息。随即,一场追悼会在大队里召开,革命烈士李保良被追认三等功的奖章和500元抚恤金发到了李父的手里。

没多久,经受丧子之痛的李保良父亲身体开始每况愈下。李有良记得,每次父亲进城都会跑去济源市烈士陵园,望着里边保存着的长子照片发呆。“每次回来都眼泪汪汪的。”直到临终前,李父还多次嘱咐李有良,“有机会你要把遗骨迎回来。”

那张一寸大小的照片就成了李保良留给家人最后的记忆。李有良不记得参战时哥哥是否有家信寄回来,他仅在后来整理遗物时看到哥哥的日记。上面有一句话让李有良印象深刻:宁愿往前一步死,绝不退后一步生。

户政警察帮其寻找战友

李保良牺牲十多天后,郭益民获知了一个消息:当晚因为战情紧急,李保良的尸体并没有随部队顺利撤回境内。据郭益民介绍,李保良的班长还为此受到了上级处分,原本要评功的也被取消。

2009年的一天,郭益民找到了这位班长,他告诉郭益民,当时“一连三天没有睡着觉”。

此后的30年,此事成了郭益民心中无法言语的痛。1979年4月份,郭益民所在部队撤回河南原驻地。继续服役近两年后,郭益民从部队复员,回到许昌一橡胶厂当了一名工人。直到2004年,该厂彻底破产,郭益民成了一名下岗工人。

30年来,和老乡的“生死约定”不时撞击着郭益民的内心深处。“几十年我都在琢磨这事,存钱、查资料做了很多准备。”

2009年2月,在烈士李保良牺牲整整30年后,已经50岁的郭益民正式踏上了寻访战友遗骸的征途。

郭益民首先想到的是上网发帖找当年的战友,可他从没有摸过电脑,“在许昌找网吧的小孩帮忙,他们不理我。”后来,郭益民跟网吧的年轻人商量,“你给我发帖,上网的钱我出”,附带给买烟和饮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鲜花鲜花 鸡蛋鸡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