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沈香醉墨 于 2012-12-16 22:37 编辑
看到这个主题小墨很激动,终于可以一述衷情。小墨自认是文艺范,从小学开始,每年寒暑假的必修课就是完成十本世界名著的阅读和读后感写作,到初中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一有空就去我们文化宫的阅览室钻,安静的氛围,满墙的图书、杂志期刊一旦沉迷,一下午的时间很快就打发过去了。
要说看的书啊,名著之类的早在高中之前翻阅完了,自己骨子里是一个豪气的人,我总是从书中追寻那种肝胆侠骨,最爱的四大名著竟然是《水浒传》,看到一百零八将打方腊,接连战败,真的是泣不成声。最爱的就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那个年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情仗义。 看三毛的《红尘滚滚》、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又流连于世间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那种面对心爱的人,骄傲亦能低到尘埃,看顾漫、看匪我思存、看静悠,看书中的一段段刻骨铭心海誓山盟,在利益、距离、现实面前能够经受,看痴情人被情伤,看冷情者情动……
现代微博等信息片段化太严重了,很打断我们独立思考,看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前因后果都必须串联,有起有伏,所以我们需要阅读,需要自我独立的思考。
今天小墨来分享最近看的欢喜的几本书。
一、白岩松《幸福了吗》
白岩松是我最爱的电视台主持人,这本书与其在讲幸福不如说在讲他的个人传记,讲述一个主持人在镜头背后的付出,当然更多的其实也是行业的无奈。记者,无冕之王,在社会中难免会要妥协,要放弃,讲他眼中的世界大事,911、奥运会、地震……他眼中真实的美国和日本,他笔下的栏目创建。 看完之后,小墨的一个感想是没有一个行业能够那么轻松,尤其是主持人,他是一个杂家,必须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会思考,看提问,更要与被访者融入一起,他是单纯的背稿,更要随机应变。大事面前临危不惧,是媒体人的素养,这也真是我喜欢柴静的地方,从容淡定,将看见讲述,没有遮瑕和掩盖,这恰恰是现代媒体需要思考和反思的地方。
二、严昌涛《我的女儿在美国》
这是一本讲述亲子教育的图书,其实不止这本探讨过中美教育,虎妈式的填鸭管教和美国的开放教育到底孰优孰劣,我看很难单方面的给出一个答案,但是这本书从一个中国母亲的视角来阐述平等、沟通的重要。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母爱。美国式的教育有着让人勇气表达,还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很多优点,但是文化差异横亘其中,无法逾越,虽然一直说美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是文化的大熔炉,但现实是一道沙拉菜,各种蔬菜虽然都拌在一起,却都是独立的,作为一个外来者无法真正的融入其中,作为华裔那极少的一部分人其中的辛酸自然可知。所以劝那些急切想要送年幼孩子出国接受教育的家长,慎重考虑孩子的心理和各方面的发展,未必国外的那片天才是最好的。
1、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看到述对昌涛的称呼“妈狗”就可以看得出来,我曾经和一个司机谈论过他的孩子,他就说,他的孩子一直称呼他兄弟。这个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平等的尊重。中国一直强调尊老敬老,树立了父母亲高高在上的权威,甚至一种权力的滥用,一种道德的强制服从。其实父母未必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对的。述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在就业的时候,昌涛从父母的角度希望她从文从政,希望她稳稳定定,但是孩子的想法其实受到斯坦福的自由之风之风的浸润,选择了运筹学包括后来的创业。尽管孩子和家长之间有很多的想法的冲突,在昌涛给述的心中她一直都是在讲道理,说明她的理由,没有说一定或者必须的命令式,而且,虽然心理上接受不了,但是行动上还是完全支持,给予他们100%创业资金支持。 2、做一个倾听者和适当的引导者。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有时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在行事,认为孩子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其实忽略的孩子内心的想法。有的时候停下来,听听孩子怎么讲,他的想法了解他的第一步。言语是心声的反应,但是情绪会影响表达,一句不顺耳就容易冲动的发火,一封信一个E-mail,其实写信的过程是你思想的整理,那个时候你更加理智,去分析去了解去阐述。让孩子自由发展不是放任,有的时候无条件的“放养”是坏事,关注给予引导,阐明利弊是这个过来人的职责。至于选择交给孩子们,应该所有的利害关系都是由他们的选择来承担,这个是他的人生必须要面对的。 3、孩子的想法需要父母的学习去理解。我感觉现在的父母和孩子无法沟通,老说有代沟,这个是由于父母放弃了学习和去和孩子了解的机会。在昌涛给述的心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这个家长一直在学习,述给她翻译的宗教文化包括经济学的书,昌涛都在看,而且和孩子一直在沟通。你没有了解,没有与孩子的共同话题怎么去和她沟通,怎么有合适的切入点去陈述你的道理。孩子一句话:“你不懂!”直接就赌了你的口。
三、吴苏媚《去印度学倒立》
小墨最爱的就是游记,当初看了冯骥才的《欧洲游记》,也看了毕淑敏的文字,对能够自由行走用双脚丈量世界是莫名的憧憬。都说年轻时应该多走走,那种经历和见地是我们蜗居在一地无法企及的。但是书却能拓展我们的脚步,带领我们穿越古今,走过山川大河名胜古迹。在吴苏媚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这个神秘的邻国——印度。
除去印度的瑰丽建筑和人文景观,我更加着迷的其实是印度的宗教,看过少年派的观众都会发现这个香火鼎盛的国家纯粹的宗教氛围。佛教的起源地,诸多神灵的庇佑,印度人其实更加的纯粹,比起我们这些说有宗教氛围的国家更加的单纯,都说一个宗教能够治国,比如尼泊尔。心灵的洗涤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和沉迷重要的多,那种虽然生活困苦但是内心安定和洋溢在脸上的微笑相比在川藏地区是都可以见到的。钱不是万能,有必要去追寻和探求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四、蔡康永《蔡康永爱情短信之未知的恋人》
《蔡康永爱情短信——未知的恋人》这本书很有意思,其实可以说是一则爱情小记。一个绰号叫逗号的可爱女生暗恋一个小晃的男生,经历了暗恋、热恋、失恋,然后走向阳光的故事。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穿插了别有寓意的语言,似乎每一个人都是恋爱导师,恋爱新手曾经被爱捉弄,比如她的室友登登,年轻时由于过胖,被暗恋对象嘲笑,导致今后的紧闭心扉;又比如小晃的叔叔年轻时为了事业错过了心爱的人,一辈子都在追寻心中的缺憾。
小晃的暗恋可以说是校园故事,暗恋小晃而加入摄影协会,为了每周见他一次而欣喜不已,甚至在地铁上为了像他的男生而偷拍照片,多少疯狂地事情。陌生的情人节,让这些独身的人而心情低落。这种忽高忽低的心态,就像是你一直生火,但怎么也点不着那般沮丧。为了接近他,逗号编了个故事阴差阳错的导致小晃的心上人死亡,戏剧化的将两人落在一起。一起疗伤的踏上了盲人岛——小晃叔叔经营的岛屿,两人在一个无目光的世界里迅速坠入爱河,在小晃发现真相后又恢复冷淡。一场小晃的出走,撕裂了逗号的世界,哭泣和绝望,让盲人岛的居民展开援手。一个叫“鹿”的换梦者,走进了她的世界,他是那么神奇,传说为了老板的任务来收集人类的梦。他只有三个要求:一是同住一个屋檐——他无家可归。二是一个臂弯的水果——他需要果实,第三个要求,少量的钱。他可以让人们梦到心里所想的事和人。登登梦到了她暗恋的对象向他表白,小晃的叔叔梦到了他年轻时错过的人,还有无数的人。虽然是梦,但总算在一定程度的得偿所愿。最后鹿帮助逗号看到出走的小晃,制造机会看到了她心心念念的脸庞。同时让她看到鹿心底的爱,带她看到了长着鹿角的音乐树。一切不可思议但是却真实存在的吻,迅速拉近了两人的心。
有人说暗恋如成年的酒越来越香醇,但只有真的暗恋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苦涩,胆小的我们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拿着放大镜看他的一举一动,揣测他的想法。张爱玲遇到胡兰成说在真正爱的人面前女人会像尘埃一样那么卑微那么渺小,当时的我就是那么胆怯的害怕着,揣度着我们之间的差距,踯躅不前。但我不后悔表白,那是我的权利,那种要被了解的需要,不管你愿不愿意,欣不欣赏,同不同意,我都喜欢你,与你无关。 鹿的存在一直是一个理想中的人物,一个线索带领着我们这些迷失在恋爱泥沼中逐渐失去自我的人,找到自我,走出困境。他接近逗号也是因为逗号心中仍然有爱,那一个个不可思议的事件,都有着神奇的魔力,让我们相信他的好,就像相信人类本真。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其中的哲理怕是很容易明白,从暗恋的小心卑微,为他做了一个照片树,为了小晃的伤心而更加自责哪怕愿意死掉。到热恋到猜疑的患得患失,每一秒都感觉是沙漏随时会失去。到走出,就像小晃叔叔讲的,忘记才能让我们继续生活,才能遇到未知的自己。在恋爱的时候勇敢的去做,就没有登登那以后的天天的后悔,但是失恋后也要重新认识自己,不是自怨自艾。
我想蔡康永想讲得是恋爱就真真切切的投入,而不是就此沉迷,开心的过下去相信爱会在下一刻出现。
五、宜宣男(韩)《大半夜偷吃巧克力的女人》
这是我的工具书,一种为了治疗我的拖延症而入的,一一揭开了女性身上的秘密,购物狂、镜子控、情绪化、好幻想、爱拖延、吃货、花痴这些习惯的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操控着你。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一一对着着我生活中的每一面,看到她就仿佛看到自己,才有勇气去改变什么。
一种自制力需要养成,需要自控需要去觉醒,而不是放任自流。都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适时的反思比盲目的前行更加重要。
虽然平时工作都很忙,人际关系很忙,但是可以在睡前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看看书,不管是什么,定一下心静一下神,或许也可以让你从钢铁深林中暂时超脱,有一定启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