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人
收藏本版 |订阅 | 回收站
搜索
嘉人美妆精英学院 美人经 达人爱晒 【书香漫卷】最近在看的几本附书评推荐《去印度学倒立》 ...
查看: 1116|回复: 5
go

【书香漫卷】最近在看的几本附书评推荐《去印度学倒立》 [!copy_link!]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1 15:04: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又来参加嘉人的好活动了呢!本来早就想发帖来晒书啦!因为之前参加嘉人的活动就得到了吴苏媚的《去印度学倒立》,读完之后觉得相当受用!东北妞最惬意的事就是冬天窝在暖暖家里看书神马的!一楼先把最近买的几本书晒晒,然后再附上书评~~书都是好书,但是书评都很长~~额~~喜欢就看看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鲜花鲜花 鸡蛋鸡蛋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15:07:15 | 只看该作者
参加嘉人关于印度活动的奖品,看得时候正好上映少年PI,就放在一起写了书评和影评。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去印度学倒立》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在说故事之前,我很想说说我跟佛教以及印度在这短短一年中的缘分。又突然很想要吐槽一下自己观影时的不良感受。之前我曾经在别的文章里提过一名网友在新浪博客里的文章,叫做《穷逼就别来看电影了》。犀利又真实的把在电影院里各种人的意识形态表达了个遍,看完不禁自省得面红耳赤。而事实上我这一年进电影院的次数屈指可数,哪怕满兜里揣着电影赠券,隔三差五的就在网上呼朋唤友一番,竟然也懒得移步。是的,进电影院是要有勇气的,除非我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来,拥有娱乐精神的人看别人打架的热闹都能看满整场。而如若为了影片本身,我宁愿独自来电影院。为了已经在万达为《1942》腾档期的《少年PI》,我犹豫再三,最终放弃了华臣的电影赠券,选了另外一家小小的电影院。一个人来,主要是因为人少,清静。记得看《源代码》时,满场只有5个人!去选座位,发现这一场也仅有6个人而已,窃喜得不行!而到了现场才发现,这个影院终究是被师大的学生们给毁掉了!开场后不断有人进进出出,我旁边的情侣做出了要探讨剧情装逼的架势,我不得我移步到了另外一头的角落空位,又因为另外一对迟到的情侣又换了一次位置,换到一对带了两大包吃的来的女生旁边的旁边,大概影片开始的头20分钟,她们嘴里咀嚼的声音大过了电影音效。老虎出来的时候,她们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大叫:好萌啊!待影片结束时,我又听到她们的对话:你看懂了吗?另:没看懂,我们不是来吃东西的吗?
次奥~~~~~~~我已经跟90后深深的代沟了!难道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死德性吗?!我要郑重地说,《少年PI》是部好电影,值得一看!但是我还是想先来说说我和印度的缘分,这有助于我今下来解读电影,也有助于越扯越远~~~在今年之前,我对于印度,始于电影,止于游记。我对于佛教,仅限于每年去雍和宫的拜拜。然而我也开始相信一切是缘分使然。暑假去北京住在某位朋友家,这位平日洋范儿又潇洒自在的人儿,突然跟我聊起了佛教,虽然她对于佛教的理解有些像《我当阴阳先生那些年》里的段子,但我周围的人从来没跟我正经八百的说过这些。暑假回来后,我又去拜访了朋友的师傅,听他也说了些类似的段子。也许是因为岁数大了,从前半信半疑的事情学会了思考,于是就自己找了圣严法师的书来看。圣严法师的书写得浅显易懂,对于人生与信仰,他都是抱着自在安然的态度来解读,倒让我兴致盎然了起来。偏巧那段时间不算忙碌,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位少年游走东南亚的游记,其中大篇幅的写了他眼中的印度,随后又读了另外一位少女写的《我没有死在印度》。这期间又穿插了些许印度电影。虽然我此刻对于印度的了解还是浅显的、猎奇的心态。但对于那个世人眼中脏乱差、人口众多,上厕所从来不用纸的国家,我已经想要去体会一下那里人们的二逼心态,那里的炎热,以及那里的信仰。。。又是一次偶然,在某个女性论坛参与了对印度的讨论,不多日竟获得了奖品,是一本关于印度的书,就是这本《去印度学倒立》。我不认识作者吴苏媚,亦对于这个书名不感冒。但是读下去却突然兴致盎然。这是一本吴苏媚行走东南亚,最主要是印度的长篇游记。她是个背包客,更像个流浪者一样在东南亚和印度各个地区间漂泊游走。她参与禅修课程,在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她有点儿个性又有点小清新,她并不疯狂,但内心却无比坚定和纯净。她看事物的眼光是美好的,看人的也一样。所以她有缘去参与了禅修的课程,并将最真实的感受写出来。她去做短暂的义工,和各色人种交流。在路上,永远是最好的修行。书中精彩的句子太多了,无法一一详述,那些匆匆过客们都像是大师一般,用他们鲜明的人生行走在印度。这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印度不光是炎热的脏乱差,印度也是有小清新的,更有地方是美艳到不行!在少年PI的开头你就已经看到了啊!印度有山有海,印度人的信仰纯粹,印度人相信一切都是自然的,所以印度是和动物相处最和谐的国家之一,他们国土将近一半的人信仰素食主义,他们相信神是爱他们的。。。
也许是因为这本书的缘故,让我对印度以及印度的人有了些许别样的感情,又因为吴苏媚并不是个单纯的行者,更是一位作家,她对每一处景观的渊源和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都交代得很清楚,所以我也知晓了许许多多关于印度,尤其是宗教和历史人文的故事。所以《少年PI》的故事发生在印度,我竟觉得这即是缘分,也只有发生在印度人身上才有漂流的奇迹,如若是中国人,大概就只有武松打虎的故事了吧?只是没想到李安,这位华人导演的脑中也有如此奇幻的世界。我一直觉得那些稀奇古怪的场景变化始终是西方人的专利,因为我们中国人在幼年时期就早已经被学校之类的东西扼杀了想象力,所以我们习惯了看导演们总是一窝蜂的去拍某一题材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印象中我应该没有看过中国人导演的科幻片,请问小时候看的《大气层消失》算不算?我亦庆幸我是一时兴起半路决定去看这部电影,而是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到豆瓣上去看帖子。豆瓣上一向神人众多,而这一次看到的竟然是一面倒的对这部电影的溢美之词,而大家普遍纠结的显然就是少年PI最后给日本人讲的故事一和故事二究竟哪一个是真的。。。中国人通病。。。喜欢刨根儿问底。。。
而大概印度人就不会这么想,他们也许就如少年PI一样吧?在该仰望星空的时候就仰望星空,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也并不绝望。享受自然赋予的一切,努力生存,与动物和谐相处,为自己的不得不杀生感觉到羞愧,但是仍然信仰纯粹,相信一切都是自然的法则,即便自己受到伤害,也会坦然面对。我始终觉得李安是一个有个性的引领潮流的导演,他多年前拍《喜宴》这样的题材,又在近年拍《色戒》,都是饱受争议,而他拍《卧虎藏龙》惹得那一阵子贺岁档集体刀光剑影,他却远离在众人的视线之外。他能拍《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也能拍《断背山》和《绿巨人》,如今他又有了属于自己的3D神话《少年PI的奇幻漂流》。李安是个全才导演,并且是迄今华人电影圈里最优秀的,暂时没有之一!
也许转过头来再看《少年PI》,我应该收回我刚才的话,它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一部真实的漂流日记。画面上那玄妙的海面和日出,那水母和小岛,都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存在于自然,只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无缘相见而已。而那原本载着斑马、猩猩、恶狗、老虎的船,就是我们真实厮杀的人类世界。当我们作为少年PI的眼睛旁观厮杀这一切,我们觉得残忍无比,觉得畜生就是畜生,毫无感情可言,而真实的世界是。。。人类更残忍。。。当最终少年PI抱着老虎说我们要死了的时候,也许这才是事物的本真,如若理性思维强一点的冷血人类,当然会知道,此刻,人杀了老虎或者老虎杀了人,都有一个会继续活下去,但最终,他们却保持了一种和谐的关系,最终在靠岸时结束了这一切。孟加拉虎瑞查得帕克最终没有回头看少年一眼便消失了。这才是最残酷的。但我真该庆幸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李安,而不是某个美国人或者其他。中国人讲求事物的圆满,所以,最后,李安仍给了这个故事最好的最圆满的结局。我甚至觉得李安这部电影充满了禅意,道法自然,浑然天成。
也许今后我应该学得更加宽容点,不要随时随地的就龟毛了起来。或者我应该活得更深刻些,不要局限于表面的浮夸。但我觉得我已经做得不错了,我手机里已经没有五月天的歌而都换成了二手玫瑰,我已经学会放弃了某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学会去面对现实。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就是一坨屎,可偏偏有人不乐意承认它而已。我做不到吴苏媚面对万事万物舒展的文青作风,也许我应该学着去做做,起码会温柔娴静些。但现在我更像个晚熟的孩子一样开始审视这个世界了,对很多事情抱着怀疑的态度,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也许我有一天也犯了刨跟儿问底的坏毛病,也开始研究少年PI最后给日本人讲的故事1和故事2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也许我会知道更多残酷的事实。但是现在我似乎还有些更龟毛的事情要做,尽管我回头想想,有些事情,真的有必要看得那么重吗?也许我应该去一次印度,在流浪、行走和禅修中,亦在印度人随性自在的人生态度里寻找答案。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勇气,但我终究会去的!因为我起码还是一个说到会做到的人!想起一个小段,我跟人力资源部的同事说我若是去印度就辞职!同事问我去多久?我说3、4个月吧!同事说:放心去,咱们可以请9个月的假!实际我还想说,没有什么能阻挡一个人的脚步,就如少年PI能在海上漂流200天一样,唯一能阻挡的只是自己的心而已。不要绝望,这很重要!我们遇见什么人,会经历什么样的事,冥冥中都是缘分,自然而然的让它发生,然后尊重与宽容这些人事物。感恩、接受、学会爱,是这本书和这本电影带给我的感慨。对于这部电影的玄妙与奇特,对于这本书的清新与见地,我不再赘述。很多事物,是要通过自己的感触而不是别人的体会来认知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印度谚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15:0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egean2011 于 2012-12-21 15:15 编辑

对于1942的浓厚兴趣又不忍看残酷电影的人儿最终选择了这本原著+剧本~~

【读书】刘震云 冯小刚 温故一九四二
刘震云与冯小刚:我们肯定不是聪明人,就走笨人的路吧。
上个星期我终于在某位时任市长来访之日病倒了。之前已经像狼来了一样嚷了两个星期,通知下了三四遍,最终他老人家偏选择了雪最大,天极寒的那一天到来。为了抢拍他的镜头连外套都无暇顾及,当晚就开始高烧、次日上呼吸道感染、咳嗽、鼻塞、腹泻。。。小儿感冒的症状几乎全都齐全了!病情痴缠至今,药吃了一大把却不怎么见好,却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看完了一本书,便是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自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上映之日起,就是各种传闻风波不断。冯小刚其实早就应该明白这就是娱乐圈的游戏规则,但冯老总是在别人的质疑声中沉不住气,跳出来说些这次奥那次奥的,其实完全没必要!我没看电影就知道以冯老的功力把观众弄哭或者弄郁闷是不在话下的,再加上张国立、徐帆、冯远征、陈道明、李雪健、范伟、张涵予以及我所喜爱的《钢琴师》的男主角等等的豪华阵容+戏骨组合,这部电影必定是让人印象深刻、感人至深的。但是我没看,我没有勇气看!我这等人喜爱血腥暴力恐怖片,却看不了这样真实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历史事件。尽管崔老师说,饥荒是假的!战争也是假的!昨晚上崔老师又跟我讲了近三个小时的中国近现代史,他讲的都是跟教科书反着的。崔老师说了,他的学生只要答题时记着答跟老师讲的是反的,就能拿高分。他那种毁我三观的讲法我竟然很爱听,到最后我已经跟他对不上话,而是满眼崇拜的一个劲儿听他讲,心中不断质疑:这是为什么啊?为什么是这样的啊?这是真的吗?然后我原本脑中已经酝酿得差不多的关于刘震云冯小刚的《温故一九四二》的种种,全部分崩离析、土崩瓦解,以至于我昨晚上再也没有写出一个字。。。
但是在我重看了一遍冯小刚写在刘震云书前面的序后,我还是决定要认认真真的写这篇书评,不带任何偏激的历史倾向和政治信仰,反正我原本也没有政治信仰--我不是党员!我看的《温故一九四二》是刚刚出版的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冯小刚《一九四二》的电影剧本。先说刘震云,河南人,从长相到文风在我这个普通青年眼里就是个怪咖屌丝。远不及王朔叔的匪气犀利,更不像冯小刚一脸无知无畏的二逼像,但是这种人蔫儿里憋着一股子劲儿,《温故一九四二》就似这劲头中憋出来的产物。刘震云的这个所谓中篇小说,写得更像是民间纪实报告文学,有民间采访、有引证据典,最后自顾自的得出了结论。除了几个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几位被采访的亲戚乡里有名字,全书没有多余杜撰的人事物,更多的实物性描写来自于某些西方媒体当时的报道。而刘震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过是将这一切穿针引线成一个关于一九四二大饥荒的故事。就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饿死人的年头多了,你指得是哪一年?一九四二,不过是一个标志,而这个标志,可能与刘震云本身是河南人有关,但也仅此而已。也许刘震云写这篇东西的时候,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一个叫王朔的人和一个叫冯小刚的人会执意把它拍成一部电影。这颗种子一种就是十七年。王朔的几次提起,剧本的几次修正,广电总局的几次驳回。。。都是《一九四二》被搬上银幕的必然。剧本写得着实精彩!如果说我看的真的就是演员手里的剧本的话,那么这个剧本真的很浅显易懂,充满了画面感,以至于在我放下书很久,那些人物的形象和台词还在我脑中盘旋摇晃,尽管我还是没有勇气去看这部电影!无论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与现实究竟如何,我相信一九四二年,确实发生了饿死人的事件,就在现代的中国,这样或者类似的事件仍在发生。在拥有十三亿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执政党是无法面面俱到的去关注到他人民所在的每一个角落的,更何况他的党羽里依旧存在着腐败、贪污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转回到一九四二年,那更是一个让蒋公头痛的年份,内忧外患、自顾不暇。而区区一个河南,发生的饿死人的事件真的实在不足以和世界发生的大事所相比。也许现在,世界看中国,会觉得中国人不幸福,关注的只有财富而不是家庭的幸福。那么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人,在冯小刚刘震云的笔下,却讲了这一家人的故事。亲人一个个死去,不得以的分离与杀戮。。。生命与命运如同轮回般。。。在那时候狗吃人,而现在,人吃狗。在那时候,人们吃不饱,甚至饿死。。。而现在,人们疯狂的浪费。。。在那个时候逃荒最后饿死的三百万人里麻木的前行,而现在一点小事就会激起愤青们毫不理智的情绪。。。那个时候,为了活着选择了麻木。。。现在每个人都是麻木的活着。。。白修德,这个历史资料和剧本上都有的人物这样说:死人并不使我难过,难过的是弄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在我们痛恨美帝国主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在昨天和今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起码他没有帮助我们的政府掩盖事实,起码他们没有让我们的人民继续饿死。在我这等屁民受天朝教育的快第30个年头,我突然明白了一点:万事万物都不能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要辩证的客观的去领悟这个世界,才能了解到真相和答案。
就当我纯粹在说刘震云和冯小刚杜撰的故事吧。。。温故 一九四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15:1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egean2011 于 2012-12-21 15:16 编辑

获悉熊顿离世的消息才想到买书来纪念她~~她的漫画真的很阳光!满满的正能量!

熊顿 天堂安好
获悉熊顿离世的消息,还是因为偶然一天在人人上看到连载的相册《滚蛋吧肿瘤君》。想起那个可爱的同龄女生熊顿,曾经的一本《熟女养成日志》曾让那时在外漂泊的我内心觉得释怀与温暖。随后,新的兴趣来了,就忘了旧人。只道她继续画画儿,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没想到竟然病了!顺着相册找到熊顿的微博,上面已是赫然熊顿离世的消息。。。竟然就是11月的事情!有点震惊,又有点失落。有那么几秒钟不知道如何是好,彷佛是在面对一个久未联络的朋友突然离世的消息,我甚至有点自责。。。随后,我默默的关注了她的微博,尽管她的微博,应该再不会有更新了吧?到网上买了她的书,并看了她在离世前录的最后一个电视节目。鲁豫一如既往的问着二了吧唧的问题以及说不上话就干笑的桥段。熊顿却不像是一个晚期的癌症病人,整个节目里她一如既往的幽默而阳光,说着自己内心想说的话,脸上的表情,说话的语速,给人的感觉是健康而富有生命力的。谁会想到这样的人会在几天后悄然离世?只能慨叹,有些人说自己生不如死,而这样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却要早早的离开。。。
买她的书足有半月才摇摇晃晃到我手上。两个晚上看完了两本,又开始回想几年前看她书的内容。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一样,她始终没有找到她的那个白马王子,也许老天是已知她的命运,不想让爱她的人多份忧伤吧?只是她活着的时候,未能大快朵颐,也未能在北京上海有属于自己舒适的一席之地,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尽是病痛折磨,却画出了这般励志的小书。生命真是矛盾之极!本来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写到这里突然有点词穷。只是突然觉得自己和她如此相像,内心那些天马行空、无厘头又乐天,迷糊又不知道人生几何的吊儿郎当的态度。只是突然觉得自己好幸运,她去了,而我还在。她给这世界带来的是欢笑和正能量,而我离开,又能给这世界带来什么呢?翻到书的背面,上面写着,每卖出一本书,就有一元作为熊顿的治疗费用。于是,又开始自责了。。。
熊,愿你在天堂安好!拥有美妙的而且干吃不胖的好身材,还有一个真心爱你的大帅哥,永永远远的幸福下去!我愿用微笑为你赶走这个世界的阴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15:21:59 | 只看该作者
先发到这里吧!因为本人有照图和写东西的习惯,所以这些书评都是从我空间信手拈来!绝对原创无版权问题!每次参与嘉人的活动都有惊喜!但愿这次也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2-25 19:29:49 | 只看该作者
很长的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嘉人网

GMT+8, 2025-7-29 00:22 , Processed in 0.0333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