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82|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瑰宝】古琴——艺术鉴赏大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9 14:00: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ncepusx 于 2010-11-9 15:40 编辑

古琴 简介


摘自成公亮著《秋籁居琴话》之古琴简介篇


  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二十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据现有的图像及文献资料,琴至迟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型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蔡邕、嵇康、苏哪种好有效的卸妆油哪个好润唇bbshuang霜是什么效果好的洁面品哪个牌子好祛斑哪种美容电器好轼等都以弹琴著称。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转自:best ab workout不错眼线膏排行榜眼膜什么减肥产品效果好外用减肥什么牌子好红血丝丰胸产品排行榜日霜眼霜排行榜红血丝淘宝男装丰胸女性论坛毛孔如何祛斑很好适合30岁用的护肤品钧天养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鲜花鲜花 鸡蛋鸡蛋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4:0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cepusx 于 2010-11-9 14:08 编辑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养和琴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是一部旷世的经典之作,深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当一幅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在国家体育场徐徐展开之时,厚重悠远的古琴之声仿佛从历史的深处陡然响起,空灵古朴的音符穿越布满皱褶的历史,飘过岁月的层峦叠嶂,在举世瞩目的时刻悠然而至,如沁人心脾的清泉令躁动的心绪趋于静谧。那夜,古琴演奏家陈雷激手抚古琴,让全世界听众领略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散发出的艺术之光,也让世人触摸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脉搏。 这张在奥运开幕式上闪亮登场的古琴就出自斫琴家王鹏之手。

甘当奥运幕后英雄

    现在我才知道,当奥运会开幕式组委会计划用现存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唐初贞观年间制造的“太古遗音”古琴作为开幕式的一个演奏环节时,由于担心这件千年文物出现意外,最后导演组决定仿制一张“太古遗音”用于开幕式演奏,由于专业技艺精湛,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到了王鹏的肩头。
    王鹏告诉记者说,制作的这张师旷式“太古遗音”琴,前后用了足有两年的时间。为达到更佳的演出音色效果,奥运开幕式之前,筹备开幕式的工作人员已将要演奏的琴声录制了下来,到现场演出时,演奏者持“太古遗音”琴表演,观众感受到的都是事先录制好的美妙琴音。据王鹏介绍,他制作的三张琴参与了奥运会的盛大表演。一张是演奏者在现场表演时使用的“太古遗音”,另外,表演者陈雷激在录制音乐的时候,也用了王鹏制作的两张古琴,它们分别是玉琮式琴和一张灵机式“养和”琴。奥运会开幕式所演绎出来的琴音效果,实际是三张琴结合后的共同结晶,王鹏和他制作的另两张古琴无疑就是奥运开幕式的“幕后英雄”。



“养和”的故事

    说起王鹏与奥运会开幕式古琴演奏家陈雷激的关系来,早在五年前,两人就因为古琴相识结缘了。


    那是2004年,陈雷激应邀赴法国演出。可在临行前两天,因为古琴出了问题,他慕名找到王鹏,把多年来须臾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养和”琴交给了他修理。陈雷激对王鹏说:你把它修得像你自己做的琴那么好,随便你怎么修都行。而王鹏则认为,如果想让这张清代古琴声音令人满意,只能动大手术,也就是剖腹。剖腹是将面板和底板完全拆开,这在古琴修复中属于大忌。剖腹就意味着损失古琴的文物价值。 虽然比较冒险,但陈雷激表示:我不是古琴收藏家,我只要琴的声音好,没有冒险怎么可能有


好的收获呢。尽管是与王鹏初识,可陈对王鹏十分信任,相信王鹏对修复他的古琴有十分的把握。


    在此之前,王鹏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修复过中国唐、宋、明等朝代的古琴,积累了许多修复古琴的经验,因而对修复清代的“养和”琴,王鹏充满了自信。历时半年,王鹏把琴交到陈雷激手中,当陈弹起获得新生的爱器,美妙的声音令他兴奋不已。


    陈雷激后来用这张修复的后的养和琴灌录了一张唱片,名字就叫作《养和的故事》 。 从此,王鹏和陈雷激成了志同道合的铁杆琴友。后来王鹏为陈雷激又复制了一百张“养和”琴。




养和琴摄影:张悦

转自:钧天养和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4:1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cepusx 于 2010-11-9 14:19 编辑

古琴外形之蕴涵



    摘自王鹏《从传统斫琴技艺的古今传承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


    古人制琴,是以广阔的天地形态为斫琴依据的,在古琴的设计构思里有山、有水、有龙、有凤、有天、有地、有六合,有阴阳五行,也有人。如此等等,这些都是来源于一种完全崇尚自然的艺术理念。这种理念想要传达的是,琴不是一件简单的乐器,它能使人与天地自然相连通。关于造琴所蕴涵的深远意义,历代各种文献都有大量的记载,虽小有出入,但表达的精神实质却相同。特别是在清代《五知斋琴谱—上古琴论》中的论述较为详尽,也最具有代表性。琴的制度规则大意是:体长三尺六寸五分,模仿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与天地六和相比附;琴有上下,借指天地之间气息的动荡往来。琴底的上面叫“池”,暗指水,是平的,下面叫“沼”,借指水的暗流,上下相通相融。琴的前端广大,后端狭小,借喻尊卑之间的有序差异。上面浑圆取形于天,下面方正效法大地。龙池长八寸,会通八风;凤沼长四寸,和合四气。琴上的弦有五条,用来配备五音,和五行相合。大弦是琴中的君主,和缓而幽隐;小弦是臣子,清廉方正而不错乱。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候,增加了两条弦,是暗合君臣之间恩德的。五音之中,宫是君,商是臣,角是民,徵是事,羽是物。五音纯正,天下就和平,百姓就安宁。

转自:钧天养和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4:1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cepusx 于 2010-11-9 14:19 编辑

浅谈弹奏古琴的修养


作者:梅曰强    文章来源:南风琴刊






  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古人誉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虽然赞颂过激,但史料记载古琴轶事,确有其感人之魅力。如《桓潭新论•琴道篇》所载雍门用弹琴能使孟尝君伤感;《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司马相如以琴传情与卓王孙女卓文君相爱的故事;唐薛易简著《琴诀》中,把古琴的作用概称:“可以观风教、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等。使人闻之,无不对古琴产生敬慕的感情。但是,古琴的这种艺术魅力的产生,是致力于琴学者,经过积年的勤学苦练,揣研,洞察琴曲意境,以自己的内涵修养通过熟练的技艺综合发挥的结晶,不是每个弹琴人都能够表达的艺术修养。

  我国几千年来把古琴视为能登大雅之堂的一种乐器。所以研究古琴艺术和撰写古琴论著的人颇多,如:刘向(公元前79—前8)著《说苑•修文篇》、薛易简(公园725左右—800左右)著《琴诀》、冷谦(公园1268—1408左右)著《琴声十六法》、朱权(公园1378—1448)著《太音大全集•抚琴论》以及徐祺(公园1580左右—1650左右)著《溪山琴况》等等。绝大部分都是论述古琴美学、操缦规范、格言、艺术风格。由于前人用词简练,陈述含蓄,加上神思神往的渲染,如明朝朱权在《太音大全集》里曾这样说:“传云,琴瑟虽有妙音,而无妙指,终不能发甚哉,指法之难也。”他仅说一个指法难,究竟难在何处,如何去克服难的指法而得妙音没有深入说下去,后人弹琴也只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溪山琴况》论述弹奏古琴的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园、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虽然对每况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如在“细”中,他总结了初学琴者弹起琴来就手指忙个不停,生怕前后音接不上,想延长节拍自己控制不了,就难做到细,存在的问题是分析的很实际,但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未深入下去,对普及古琴,帮助今人学习古琴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古琴仍然跳不出“难以解决”的困境,加上有些论述比较抽象,繁琐、重复,使学琴者更产生“高不可攀”的思想。为此,笔者根据几十年业余教授古琴的体会,总结学琴人容易产生的问题,浅谈几点弹奏古琴的修养。


弹奏古琴的“超前感”修养
  
    了解古琴和弹奏古琴的人都有这样的同感,即认为弹奏一首琴曲不难,如果将琴曲的意境有感情地表达出来确非易事。往往弹奏者只知按指法拨弄琴弦,结果手与愿违,音非意合,干巴巴的使人听之乏味。
  
    音乐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是通过艺术处理后的音响,表达作者思维与向往的感情,这就是“意境”的本质。所以,凡弹奏一首琴曲,必先了解曲情内容,弹奏时将自己激发出来的感情与琴曲必须表现的感情融汇起来,这是首要条件。但是,仅有内在感情条件,而表现形式上不能够手随意走、意与妙合,也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因此,弹奏技巧也很重要。

  古琴弹奏左右手指法有一百多种,堪称指法丰富,表现力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乐器。正因为它指法多而细,很容易使弹奏者顾此失彼。即注意了指法,忘记了节拍,注意了指法与节拍,忘记了弦数与音位,还要掌握音准和轻、重、徐、疾,若想把琴曲的感情处理好确非易事。所以说“古琴易学难记、易学难精”。



古琴是装有七根弦的乐器,每根弦上有三组音,由于七根弦粗细不一样,所以各弦同音阶的音位就不固定在同一个微位上,作曲者为了发挥古琴音色美、音域广的特点,在编曲与安排指法上都采用同音阶音色的方法组曲,因此,弹奏起来手指就必须不断变换弦相应位,两音相隔距离远的还要跳动。为什么古琴的指法多而细呢?最根本的是为了丰富琴曲感情适应表达能力的需要;同时也不能排斥适应多音位弹奏方便的需要。要想有效地将不同的弦、不同音位上的音密切地联起来,必然产生除紧迫感外还有一个音与音连贯协调的“持续感”问题,所以“持续感”也是弹奏古琴者必须重视的一种修养。

摘自:钧天养和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4:2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cepusx 于 2010-11-9 14:32 编辑



太古遗音·师旷式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伴随着悠远的琴声一副画卷徐徐展开,开幕式上所使用的古琴,为流传至今的千年唐琴“太古遗音”的仿制品。“太古遗音”为唐初期贞观年间制造,现收藏于中央音乐学院,至今仍能发出清越的声音。当奥运会开幕式组委会计划用这张真正的“太古遗音”进行演奏时,由于担心这件千年文物“年迈体弱”,再经不起来回的颠簸与风吹日晒了,所以导演组就决定仿制一张。而形神兼备地仿制出这张千年唐琴的作者,就是我国著名的斫琴师王鹏先生。



转自:钧天坊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4:5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cepusx 于 2010-11-9 14:57 编辑

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古琴图片大赏

      之  唐代古琴篇






太古遗音琴   师旷式

“师旷式”又称“月形式”,相传为古代大音乐家师旷所制,琴体在项腰间作圆月形,造型奇特,音韵如磬。师旷(前570年前后),字子野。春秋晋国杨邑(今山西洪洞师村)人。活动于春秋晋国悼公、平公时期。师旷不仅音乐造诣高深,而且关心民生,以乐论政,具有高明的治国理念,后人尊之为“乐圣”。




大圣遗音古琴  灵机式

灵机,即突然生发出的好主意、好办法。“灵机式”大概是古代文人灵机一动、突发奇想创造出的新古琴造型。“灵机式”又称“万壑松式”,概取自李白咏琴名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飞泉琴 连珠式

灵机,即突然生发出的好主意、好办法。“灵机式”大概是古代文人灵机一动、突发奇想创造出的新古琴造型。“灵机式”又称“万壑松式”,概取自李白咏琴名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九霄环佩琴  伏羲式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中国古文化中的许多发明创造,多数与他有关。据说琴便是由伏羲发明的。《琴书》、《长笛赋》中都有“伏羲削桐为琴”、“昔疱羲作琴”的记载。“伏羲式”琴造型圆浑古朴,项腰各有半月形弯入,音色宽宏。






梅花落琴 仲尼式

“仲尼式”又称“夫子式”,相传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创制。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后以自己理想研制琴式,规划制度,后人称孔子创制的琴式为“仲尼式”,仲尼式在腰项处各呈方折凹入,造型简洁朴素,声音清雅纯正。




老龙吟琴  响泉式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5:03:45 | 只看该作者

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古琴图片大赏

      之  宋代古琴篇



海明月辉琴  仲尼式


混沌材琴  伶官式

铁客琴 凤势式

玉壶冰琴  神农式


万壑松琴  仲尼式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5:16:16 | 只看该作者

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古琴图片大赏

      之  明代古琴篇(一)


中和



鹤鸣秋月琴 鹤鸣秋月式

祝公望琴 蕉叶式

八宝灰 仲尼式

奔雷 仲尼式

朝阳鸣凤 仲尼式

凤鸣   递钟式


寒泉漱石  仲尼式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5:22:31 | 只看该作者

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古琴图片大赏

      之  明代古琴篇(二)

壑雷琴  落霞式

潞王琴 潞王式

墨庄  神农式

宁王琴  飞瀑连珠式

淇竹流风式  仲尼式

清商  仲尼式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5:2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cepusx 于 2010-11-9 15:28 编辑

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古琴图片大赏

      之  明代古琴篇(三)

霜钟  仲尼式

天风环佩 仲尼式

宪宗御制洛象琴  洛象式

益王琴  落霞式

益王琴  仲尼式

云泉  落霞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