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无关进步改革——从历史逻辑出发给张居正定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30 16:0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给张居正定位,先要弄清楚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张居正生活在明代后期,具体地说就是在嘉靖到万历年间。他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选庶吉士,逐渐做到翰林院侍讲学士。到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中央决策。明神宗即位,他与宦官冯保联手,搬倒内阁首辅高拱,成为内阁首辅。从此,在神宗小皇帝之下大权在握,主持朝政达十年之久。那么,张居正所处的是怎样一个时代呢?

明朝从建立到灭亡中间起起伏伏,一共经历了277年。这277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开创建国期(洪武—永乐)、守成期(洪熙—弘治)、祸乱期(正德—嘉靖前期)、中兴期(嘉靖后期—万历前期)、败亡期(万历后期—宏光)。张居正从嘉靖后期逐渐走上决策中心,直到万历十年(1582)去世,他从政正是在明朝的中兴期。他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在张居正等人的治理下,使本已出现祸乱的明政权得以巩固,甚至强化,使开始走向衰败的明朝得到了中兴。张居正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近代学人梁启超说:“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作为政治家,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可谓达到了极致。然而,我认为这样的评价还是可以成立的。因此,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邓之诚在《中华二千年史》中所表述的还是这个意思:“张居正当国十六年,最初即以六事上陈,一省议论,二振纲纪,三重诏令,四核名实,五固邦本,六饬武备。得君专任,力行不怠。万历初政,百废俱举。四境宴然。太仓、太仆积六七百万金,京通仓积粟八百万石。居正为政,可谓能起衰振蔽。……首辅中当以居正功最显。”邓之诚对张居正“起衰振蔽”盛赞有加,但平实有据,堪称史家之笔。

然而,对张居正的评价是不断变化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已经有著作称张居正的施政为“改革”(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1963)。《中国史纲要》在谈张居正时,说到他对军事、政治、经济的“整顿”,“特别是着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在内政方面,他反对因循苟且,奖励官员“急公进取”,“他更希望统治阶级内部的行动能够取得一致,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正是张居正执政的核心理念。《中国史纲要》同时指出,“张居正的成就最突出是在经济方面”,“丈量土地和赋役改革是张居正颁行的重要的经济政策”。在谈到一条鞭法时说:“把嘉靖初年已在福建浙江等地实施的一条鞭法,推广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对于一条鞭法的影响,作者认为它“不仅在客观上促进了明中叶后商品货币经济的继续发展,也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比以前又有一定的松弛了”本书较早地使用了改革一词,也较早地把张居正的政绩与社会经济的进步联系了起来。

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居正成了儒法斗争的标杆人物之一,被归入法家,头衔是“明朝著名的法家政治家、地主阶级革新派。”(北京市总工会宣传部、北京人民出版社编,丰台哪个好润唇有效瘦脸产品去角质瘦脸霜丰胸什么去粉刺好去痘印眼影哪个好区注释小组等注《张居正著作选注》,1976)

文化大革命结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之初,一方面要摈弃旧的羁绊,一方面要开拓新局面。一些理论家要从历史中寻找灵感,明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有幸被选中,这就是清人所说的“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刘献庭《广阳杂记》引蔡瞻民语,《张居正评传》引言)但是,他们的命运不同,朱元璋被当成了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靶子,遭到猛烈的抨击;张居正与商鞅、王安石等并列,成了改革家的突出代表,无比风光。于是,到1982年,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编写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中,改革家的桂冠就落到了张居正头上。从此,张居正的桂冠越戴越高,言改革家必首推张居正。他成了中流砥柱,成了时代英雄,特别是在开始幼小、后来怠政的神宗皇帝的映衬之下,显得更加高大。

我认为这种对张居正无限拔高的做法是不妥的,因为它违背了历史逻辑。

我们还是要把张居正放在历史大背景下去考察。我对晚明,主要是万历中期以后的历史发展大势进行过如下描述: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这一历史概括已经得到了相当多的同行们的认同。这句话的含意是,明朝政权包括强力控制和思想控制在解体,而明朝的社会包括经济和文化却在发展进步。换句话说,明政权的旧制度,已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相脱节,旧政权旧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保护甚至强化旧制度,而是要打破旧制度。

那么,在这一大历史背景下,张居正都作了什么呢?

《明史》张居正传以“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十二个字概括了张居正施政。也就是说,张居正要在原有的政治框架中,通过强化控制、加强管理达到行政目的的。

张居正与同朝的大多数官僚治国理念并无不同,他的前任高拱,主张整饬吏治,加强边备、加强法制、加强理财,与张居正都是一致的,甚至自嘉靖后期以来的施政大都也是如此。张居正在政见上与高拱徐阶等人相比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只是它比那些人更强悍,更有政治手段,因而执行起来也更有成效。正因此,张居正在当时才得到普遍的赞扬。

然而,这些政策,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改革。

张居正最值得炫耀的事就是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了。不加赋如何国用足?那是因为核准征收赋税的土地增加了,这主要得益于清丈土地。从根本上说,当时国家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致使创造的财富有所增加,而是因为官府控制的征收赋税的土地增加了。无疑,就征收总量而言确实是加了赋的,而且这些赋税最后的实际承担者还是普通农民,多数是小农甚至是无地农民,地主有的是办法把他们的负担转嫁到普通农民身上。

还有,万历头十年的振兴,也并非完全是因为张居正一当了首辅就立竿见影,当时所谓“中外乂安,海内殷阜”,在很大程度上是收获了从嘉靖到隆庆年间所栽种的果实,是从嘉靖到隆庆,从徐阶到高拱等一系列能臣多年努力的结果。张居正的历史作用被夸大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鲜花鲜花 鸡蛋鸡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用百度帐号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