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人美妆精英学院

标题: 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 [打印本页]

作者: chrisfame    时间: 2011-10-31 14:12
标题: 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

     秋冬季是抑郁情绪的高发季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当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恐惧心理日益增加,对此,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姜涛主任表示,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更需理性对待。
     要正确区分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对于抑郁症最核心的“三低”症状:情绪低落,兴趣低下,思维减慢,我们都不陌生,但出现“三低”症状就是抑郁了吗?如何界定抑郁症和正常情绪呢?对此,姜涛主任指出,抑郁症和正常情绪的界定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性格、社会压力以及面对压力的反应方式等;这些因素既有生理性的,也有生物性的。“对抑郁症而言,生物性的影响可能会更多。”姜涛主任指出,“人体内传递快乐信息的神经递质缺乏了,就可能导致抑郁症。”
     姜涛主任说,抑郁是种常见的情绪,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抑郁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抑郁就是一种缺失的反应。这种缺失包括健康的缺失、情感的缺失、情绪的缺失、家中亲情的缺失等,每个人都会对这种缺失有反应。一般情况下,这种抑郁情绪是可逆的,只有到达一定程度和时间,才会发展成疾病,也就是抑郁症。姜涛主任指出,抑郁症的情况持续两周以上才够诊断抑郁症的标准。

     理性治疗很关键
     目前,人们对于自身精神健康的关注相对比较缺乏。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时,并不能及时意识到可能是抑郁障碍,也很少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姜涛主任指出,早期心理疏导是预防抑郁症的关键。有一部分抑郁,如轻度抑郁仅仅是一个心理障碍,通过一些心理简单的疏导,比如体育治疗、音乐治疗就可以缓解。但是达到病理性的改变,就必须通过生物性治疗,必须要吃药,如果还是干扛着不接受治疗,病情恶化就可能对生活、工作造成影响,甚至出现自杀情况。
     鉴于抑郁症是高复发疾病,姜涛主任指出,抑郁症的治疗需严格听从医嘱,切不可随意停药。据调查,抑郁症患者的首次复发率为50%;发作两次的患者复发率为75%;而发作三次以上者,复发率高达90%,而且复发次数越多,治疗难度就越大。抑郁情况不同,复发概率会有所不同,但是经常性的外界刺激会增加复发风险。同时,姜涛主任提醒:“维持治疗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很重要,大部分病人一年内如果不治疗就会出现复发。”
     很多人对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心存担忧而不敢用药,对此,姜涛主任解释道:“如今,抗抑郁药物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副作用很小。有些抑郁药甚至比抗生素、感冒药的副作用还要小。人们敢吃感冒药和抗生素,却不接受抗抑郁药,完全是由于对抗抑郁药物的不了解。”
     关爱可成为一剂良方
     一般患有抑郁症的患者,由于“病耻感”而不愿意配合到医院就诊,因此社会力量也成了抑郁症患者的重要帮手。患抑郁症的诱因很多,社交环境也是其中的一个。因此,抑郁症患者特别需要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帮助树立生活信心。今年8月底举办的“最爱路线”项目,就是这样的慈善关爱项目。它不仅携手全国各地
阿拉伯水烟精神科医生走进广西,传播精神卫生知识,也激活了参与活动的医务人员关爱的动力。姜主任呼吁公众,主动加入这类慈善公益活动,激活大家的内在的精神动力,相互关心和帮助。“人的心理的创伤不是一两个礼拜短时间可以修复的,这类公益活动对抑郁症患者回归社会,找回爱的动力非常重要。”
     精神卫生呼唤法治化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专家介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识别率、求治率偏低,造成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致残率增高,精神障碍患者很难重返社会、独立生活,导致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
     与此同时,我国精神疾病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不足2万人,每10万人仅有精神科医师1.46名,只有国际标准的1/4。北京市精神疾病科医护人员和病床数在全国比例最高,医生也只有不到1000名,护士不到2000名。
     不断提高的发病率和
恐惧症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致残率的增高,呼唤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尽快法治化、规范化。
     在今年第二十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日活动上,卫生部疾控局局长于竞进说,我国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将把加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建立心理卫生服务制度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值得高兴的是,已经酝酿了26年的《精神卫生法(草案)》,今年9月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在采访中,有专家表示,目前的《精神卫生法(草案)》还有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法律只规定了如何住院,但当近亲属侵犯患者的权益,甚至不愿将已基本康复的患者接出医院时,患者、医院都成为“受害者”。再比如精神疾病需要家属提供病史,如果家属提供不真实的病史该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
     杨甫德认为,不能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一部法律上。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体系、一个制度,乃至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抑郁情绪表现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病人因心情不好而对平时自己爱好的活动失去兴趣和愉快感,感觉做事情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致,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更体验不到天伦之乐;不想说话、不想动、不愿去上班,不愿外出与人交往,拒绝社交,甚至日常生活如吃饭,洗澡都需别人催促;患者
希爱力脑子里常常想的都是悲观、不愉快的事情,觉得自己能力下降、失望沮丧、自我评价低,孤独无助、对未来失去希望,觉得度日如年、生活无意义无价值、甚至生不如死,遂产生自杀观念,自杀行为。大约有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烦躁不安、紧张多虑。
     体会他人的心情。
     喜悦和欢乐经过分享,快乐的程度就会扩大,所以我们要试着去感受和分享他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心更柔软,更敏锐。
     挑战新事物。
     要想保持年轻、积极的心,最好对新鲜事物保持高度关心,并且试着挑战,不断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喜悦。
     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办法总比困难多,日野原表示,遇到挫折时,一定要给自己正面暗示,把生活“重组”一下,就能看到美丽风景。
     珍惜所有的朋友。
     所有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和事物,哪怕只有一面之缘,也能有利于人生,接纳他们,就有机会遇见更多美好的事物。
     吃饭别吃太饱。
     美食让人开心,可不要把食物当成消除烦恼的工具。在吃到太撑之前停手,会带来更加美好的回味。
     对生活不要太敏感。
     虽然健康生活方式很重要,但也不要过于敏感,偶尔吃吃路边摊、睡个大懒觉,也会有不一样的乐趣。
     和朋友一起运动。
     运动是快乐的源泉,可约上朋友一起运动,不仅能督促自己,还能分享大家的快乐,化枯燥为神奇。
     能走路就走路。
     赶车、挤地铁,会让脑子处在难以放松的“高压状态”。如果时间允许,不妨早两站下车走一会儿,心情舒服很多。
     保持适当压力。
     沉重的压力必须调整,但也不能完全没有压力,如果每天无所事事,最后只会让你身心疲惫、失去乐趣。
     给自己设定目标。
     幸福是要寻找的,当现在的生活让你不快乐时,就要想办法,不如定个目标,从明天开始改变。
     逼自己做决定。
     生活中总有会遇到各种左右为难的事情,让你焦虑、着急,日野原建议,此时要逼自己做出决定,才能排除各种情绪干扰因素。





欢迎光临 嘉人美妆精英学院 (http://47.95.1.47/) Powered by Discuz! X3.2